Thursday, 27 December 2012

感恩


以前的自己,是一个不懂得「 感恩」的人。

缺乏「爱和温暖」的童年,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往外追求,无止尽的爱,来填补自己内在,无底的黑洞。 

但不管别人再怎么努力,付出再多的爱,内在的我,始终没有办法可以被「满足」。 

也因为如此,一些本来美好的关系,破裂了;一些本来善良的人,离开了。 

我再度「陷入」了童年「 孤苦无依」的生活,在黑暗中,咬紧牙关,像渴望阳光的树藤般,往上攀升;盼望有那么一天,可以看见生命,那一道温暖的曙光,滋润自己枯竭的灵魂。 

我很幸运。 

我的确很幸运。 

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包租婆,幸运地在这个「 半家庭」里面,住了整整一年。 

这一年的「 半家庭」生活,让我重新感受到母亲离开以后,遗忘已久的「家庭温暖」。 

这一年的「 半家庭」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家庭重塑」的心理治疗,用成人的身份,回到了我的童年,以成人的眼光,重新去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生命脚本」。 

这感觉是很奇妙的。 

虽然你好像在「重新经历」自己「悲惨的童年」,可是你对于自己「不幸的遭遇」,却有了一番「不一样」的「体会」和「视野」。 

「你在这一堆不堪入目的烂泥之中,挖掘出自己内在最珍贵的黄金」。 

感谢我的包租婆,在这一年的「 半家庭」生活里,给了我最真实、最温暖的依靠。 

生命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 山穷水尽」了;可是冥冥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要不放弃,只要怀抱希望,坚定信仰,奇迹,往往就会发生」。 

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愿意去宽恕自己、原谅别人;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别人、指责自己或诅咒命运,恩典的大门,迟早会为你而开」。 

「而感恩,就是进入恩典大门,最有效的通行证」。 

我很幸运。

我的确很幸运。 

我幸运地在这一段《寻找真爱的旅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愿意无私教导,愿意「以生命做陪伴」的良师益友。 

是他们,启发了我,进入了感恩的「 世外桃源」。 

是他们,让我看到生命是由许许多多的「 因缘」所「成就」,而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 

是他们,以身作则,让我学会了付出,学会了在爱与被爱之间,「 心存感恩」。 

感恩~ 感恩~ 感恩~ 

感恩佛菩萨,感恩一切众生,让我学会了感恩。 

图片摘自:昵图网
 

Tuesday, 27 November 2012

无条件的接纳

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权威、固执、脾气暴躁、滥赌和经常不在家」的大「男人」;「母亲」呢,则是一位「善良、节俭、忍耐、退缩和顾家」的传统「女人」。

常年累月,剑拔弩张、争执不停的夫妻关系,让童年时期,「内向又敏感」的我,「孤独、叛逆、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跟「孝顺」的大哥、「「聪明」的二哥、「活泼」的小妹和「可爱」小弟比起来,童年的我,自觉「黯然失色」。

所以在「家」里面,「沉默」和「讨好」,成为了我,避开父母之间激烈的争吵,和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模式」。

「原生家庭」的影响,使我在人际关系上,一直都缺乏「安全感」,无法坦然地,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也让我度过了一段漫长、孤独、愤世嫉俗的少年期。

步入青年期的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

在「人生的低潮期」,曾经「钻牛角尖」,也想过「自寻短见」。

「可是冥冥中,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冥冥中,它安排了我,成为了一名义工,成为了一位「助人者」。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经历了生命当中,一段漫长的「自我探索」之旅,不断地去「发现自己」活着的「价值」,重新「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便是到了今天,这一项「伟大的生命工程」,依旧持续不断地在进行着。

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的学习环境当中,我一度以为,他人的「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是「理所当然」的。我也一度以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人,我人生当中所有的紧张、焦虑和恐惧,都可以一一消除。

「可是冥冥中,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冥冥中,它安排了我,一场又一场美丽的「邂逅」,和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分离」。

「所有的关系,就像一面照妖镜」,让我清楚地看到,「我究竟在害怕的是什么?」「我需要学习的又是什么?」

是的,我既害怕「亲密」,又害怕「分离」;而我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亲密关系」当中,有效地「沟通」,接纳「差异」和解决「冲突」。

这一些,我都看到了,也学到了。

我「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会伤心、会难过、也会犯错。我接纳这一切,是生命迈向「成长」的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我「无条件的接纳」「现在趋向成熟的自己」,也「无条件的接纳」「过去因无知而犯错」的自己。

我,愿意给我自己的生命,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无条件的接纳」我自己。
 

 

Thursday, 22 November 2012

我执

人就是这个样子,「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

坐一个位子、赚一点银子、买一间房子、娶个老婆、生个儿子,就认为位子、银子、房子、老婆、儿子,都是永远「属于」他的;却不知道,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

「我执」如此严重,又怎能不「痛苦」呢?

 

 [ 图片摘自网络 ]

Wednesday, 7 November 2012

梦想与使命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


我,曾经梦想要当一名摄影师。

虽然,这个梦想最终并没有实现。


但多年后的今天,我发现,原来我对摄影的那份热爱,并没有因为梦想没有实现而消逝。
 
而我也发现,摄影,并不仅只是一个兴趣、一种消遣。


它也可以是个人,乃至社会的一种使命,让我们透过摄影,去记录一个年代的繁荣兴盛,与美丽哀愁。

                                                                       
这,就是今天我对摄影,梦想与使命的小小领悟。
 

Sunday, 21 October 2012

哀伤与失落

在你幼小的生命经验里,如果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你很重要,你的感觉,也很重要;那么,在你成年后的生命经验里,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感觉,是重要的。

你无法学会,如何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你也无法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和重视自己的感觉。

你贬低自己,把别人的需求和期待,看作是不可违抗的;而忘了自己,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你爱他人,更甚于自己;但这样的爱,究竟是残缺、不完整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爱自己的情况之下,去爱另外一个人。 

尽管你很努力地去爱,但在内心深处,你隐隐约约地可以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哀伤与失落,在忽略中潜伏发酵。

别害怕,用心去感受那份哀伤与失落吧! 

让那份哀伤与失落,赤裸裸地摊在阳光底下吧! 

你已经把自己囚禁在那暗无天日的恐惧中好多年了。 

现在,是时候把那童年阴影,从你禁闭的心房中,释放出来;让那恐惧,和你,彼此都得到自由和原谅。

别害怕,要相信自己;现在的你,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量,去承受生命中,那等待被完成的哀伤与失落。

祝福你,也祝福我!
 

图片摘自:http://www.minddisorders.com/Flu-Inv/Grief.html

Saturday, 13 October 2012

不可说,不可说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为何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呢?

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领悟的层次不同,如果佛“说”了,众人就会“着相”,认为只有佛“说”的,才是“真理”,也就无法“证悟空性”;况且,众人根性不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说法,如果佛“说”了,反而会引起矛盾和争执。

所以灵鹫山上,佛祖“拈花”,乃以心传心,迦叶尊者“微笑”,乃心领神会。

  
图片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57797

Sunday, 7 October 2012

Wednesday, 3 October 2012

心呼吸


查一查看,今年在部落格上发表的作品,已经快要接近2011年的数量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即使在半夜想到一个好的点子时,就马上醒过来,把它记录在案?

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仍然坚持要把脑海中那一片片捉摸不定的构想,化为可以触动人心的文字呢?

我想,那是爱,和一份对生命的热诚。

是这一份爱,和对生命的热诚,让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跨越自己的身心障碍。

而这一份爱,和对生命的热诚,是来自此时此刻,正在默默拜读这段文字的你、我、他,和浩瀚的宇宙。

是你们在部落格上的留言,让我可以在这条默默无闻的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即使没有掌声,我也心甘情愿,因为你们的爱,经已让我感动万分!

谢谢你们~ 我爱你们~

就以“天涯侠医”的这首主题曲《心呼吸》,来表达我最虔诚的心意。
 

亲密之旅IV


“爱,是投其所好,非给己所要”。

——这是亲密之旅里面,黄维仁博士的一段智慧语录。

这句话,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伴侣之间,也适用于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做子女的,却常常认为“不够好”而不领情。

但到底,什么才叫做“够好”呢?恐怕,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并没有所谓“一致的标准”。在父母而言,我所能够给出“最好”的,就是我所“拥有”的;但对于子女而言,我所期待的,恰恰是父母所无法“给予”,或是未曾“想过”的。

于是,因期待未被满足而引发的“心理拉锯战”,就这样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重复地上演着。

其实,如果彼此能够打开心窗,去了解对方的“爱的语言”,或许,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亲子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发生。

同样的,在伴侣之间,如果我们不懂得对方的“爱的语言”,而一味地“付出”及要求对方“同等的回报”却不得要领时,我们也会感到心碎和挫败感。

所以黄维仁博士告诉我们:“不是爱得更努力,而是爱得更有智慧”。

也就是说,我们先要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再“投其所好”,才能在亲密关系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应。

 

Thursday, 27 September 2012

亲密之旅III

 
今天发生了两件事,让我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领悟和体验。

第一件事,是早上的时候,包租婆告诉我她女儿四岁的时候,醒来后一直哭不停;所以她把她女儿锁在门外。从此以后,她女儿就不敢再哭了。

我记得我在生命的早期,也曾有过类似的经验。

好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参加禅修营,静坐时回想起小时候被母亲锁在房间内,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和害怕被遗弃的恐惧,让我当场一直泪流满面。

那一次的禅修营,就在难以抑制的负面情绪中,半途而废了。

好多年后的今天,当包租婆再次“旧事重提”时,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和害怕被遗弃的恐惧”感,而是身为一个父母的,如何“用心良苦”地,去“训练”自己如何独立。

记得上《亲密之旅》工作坊时,黄维仁博士告诉过我们:“人要学会跳出自己来看自己”。今天,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是的,“人要学会跳出自己来看自己”;但人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地自我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视野。

人若不断在思想、情感和人格上自我提升以后;有一天当你回过头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时,你就会看到自己之前,“从来没有看到”的人生格局与生命视野。

那些曾经被你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人生经历,现在的你会更加懂得珍惜它的存在。

是的,“人要学会跳出自己来看自己”,你才能看到生命所带给你的丰盛,其实早已蕴藏在你所走过的“生命历程”里面。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从你脚下走过的那片泥土上,挖掘出来。

就像下午朋友告诉我的那件事,就真的让我对过去“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自己,心存感激。

朋友告诉我:她看了之前我写的一篇部落格后,“深有感触”;因为她也和我一样,有一个相同的“人生功课”。

我说:“是啊!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功课。”

而我想,我最重要的人生功课,就是学习如何爱自己,然后继续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生命历程”。

图片摘自: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Wednesday, 26 September 2012

做自己的 "Good Enough Parent”

 
那一年,我问我的老师,要怎样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老师只是简短地回应了我一句:“做自己的Good Enough Parent”。

我当然知道,所谓的“Good Enough Parent”,就是要“温和而坚持”。

可是,具体的做法是什么,我完全不懂。

但事隔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个陌生的小孩跟我借手机来玩游戏,直到我想离开了,他也不意愿要归还我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在“自律和爱”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就是所谓的“温和而坚持”。

家里面有孩子的父母也许应该都知道,当一个小孩玩得太疯的时候,身为大人的我们,都会加以严格地管教,对他们发出一些限制活动的命令。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惩罚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我们对他们的管教,以他们的理解程度而言,却比较像是一种“惩罚”,或是“父母不爱我”的表现。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子;但也许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在里面,其实也住了一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正等待着我们,给予他,像我们给予我们孩子那样的“关怀、陪伴与无条件的接纳”。

那也许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或遗弃,也许是因为需要的心理营养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

问题是,如果我们因为童年时期的匮乏,而对自己内在这个“需索无度”的内在小孩予取予求的话,迟早有一天,我们是会精疲力竭的。

所以如何在“自律和爱”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就是考验我们能否做一个“Good Enough Parent”的关键之处。

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以爱心去滋润这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以温和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立场。”

感谢老天,我何其有幸,能够在今天的这个陌生小孩的身上,学会做自己内在小孩的“Good Enough Parent”。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亲密之旅II

 
在越是亲密的关系里面,我们就越是倾向于“操控”对方

操控,是源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是获取“安全感”的一种非正当途径。

越是对生命感到不安全的“个体”,就越是容易做出操控对方的行为。

限制对方的自由,包括生理、心理、精神及经济上的“自主性”,是属于操控的一种手段。

以操控来获取安全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所学会的一套“生存模式”;其作用,是为了确保生存及繁衍后代。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我们都会有“操控”与“被操控”的角色切换。有时,我们扮演操控对方的那一个;有时,则扮演被对方操控的那一个。

但不管我们是扮演操控或被操控的哪一个角色,那都只是表明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并还没有达到“深层亲密”的程度。

因为在深层的亲密关系里面,操控,已经不再被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然的“臣服”与“敞开”。
无需太多的言语承诺,但彼此都可以信任对方,视对方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爱之,不忍伤之。

这样一份高品质的友好关系,才是伴侣、亲子之间,真正的亲密。
 
图片摘自:豆瓣 

http://www.douban.com/note/204986137/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Tuesday, 18 September 2012

生命是一个奇迹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也是一个从沉睡,走向甦醒的神圣旅程。

当你感觉到生命充满黑暗与痛苦的时候,请仔细回想这伟大奇迹的诞生,与神圣旅程的目的,是为何而来?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Monday, 10 September 2012

生命是一场难得的经历

生命是一场难得的经历。

人,总得在经历自己想要经历的过程以后,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经历的是什么。


图片摘自:http://recruiterpoet.com/2012/03/27/what-is-your-journey-a-testimony-to-life/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Thursday, 9 August 2012

孩子,你不需要优秀,才值得被爱

每个父母,都会在无意识之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是优秀的。

即使孩子在某一方是优秀的,也未必恰恰是父母所期待的。

所以一场又一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拉锯战,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上演。

有些孩子确实不负众望,赢得了父母和长辈们满堂彩的掌声;但有些能力不足的孩子,却只能无辜地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一辈子活在愧疚和缺乏自我价值的自卑感当中。

无法发自内心地去欣赏自己的优点,拒绝接受别人由衷的赞美,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生命特征。

我衷心地希望,天下的父母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也衷心地希望,天下的父母们,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告诉孩子:

“孩子,你不需要优秀,才值得被爱。”

我想,如果每个孩子,能够在有生之年,听到父母对自己说这一句话,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最起码,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不会在面对沉重的课业压力,或是面对无法挽回的恋情时,走上绝路。(绝望的道路)

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早已深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为了他生命的一股内在力量,推动自己,朝着爱,奋勇前进。


图片摘自: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Sunday, 5 August 2012

寻找失落的内在小孩IV

“妈妈的身上有很多刺”

亲爱的内在小孩:

我看到你又哭泣了。

我看到你又感觉到孤单和无助了。

“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

It’s ok! 有我在,你别怕!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I'm here. I'm here. I’m here.

你知道吗?

我很高兴,你能够把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的需要,坦然地告诉我。

我看到你,其实是很渴望跟妈妈联结;但另一方面,你也很害怕妈妈的尖锐情绪,会刺伤你脆弱和幼小的心灵。

我明白这种渴望亲密,而又害怕受伤害的感受。

我要感谢你,很勇敢地,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了我。

我要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我为你的勇敢感到无比骄傲!

你知道的,成长是不容易的。

这过程中,有很多的哀伤和失落,也有很多的挫折和痛苦;但你都一一勇敢地跨越过了,你一步一步地跨越过了。

你知道吗?

你很勇敢,你真的很勇敢。

谢谢你!一直都很勇敢地,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告诉我。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I'm here. I'm here. I’m here.

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伴着你,持续不断地成长。

永远爱你的我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I'm here. I'm here. I’m here.” “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I'm here. I'm here. I’m here.”

Wednesday, 1 August 2012

《天空》


有时候觉得天空,就好像是妈妈的子宫。

蹲在草地上,仰望天空,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多么希望有只手,可以在我难过的时候,摸一摸我的头。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Friday, 27 July 2012

寻找爱的一颗心

从前,在一座城市里,有一颗心,很不快乐;因为他不知道,爱是什么?

后来,心,离开了城市,去了遥远的沙漠。

到处流浪,四处寻找;却怎么找,也找不到爱的踪影。

有一天,心,累了、走不动了,倒在空旷无垠的沙漠上。

满天的星光映入眼帘。

心,明白了。

原来爱,一直跟自己在一起。

因为爱,就住在心里面。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Monday, 23 July 2012

寻找失落的内在小孩 III

亲爱的内在小孩:

我想告诉你,我永远无法忘记生命中2012721日的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我看到你,又再伤害自己了。

我这才发现,原来你,是没有能力“抗拒”伤害的;就算被折磨、被虐待,你也还是会静静地站在那边,被打、被骂。因为你心中是如此地渴望,渴望被关心,被疼爱;所以就算被打、被骂,也总好过被漠视、被忽略,是吗?

所以我看到你,很努力地压抑自己,努力地欺骗自己,努力地去合理化过去自己所受到的心灵伤害:“她打我、骂我;那是因为她疼我、爱我。”

可是当我看见你,泪眼婆娑地望着我,告诉我说:“你很难过你很难过”的时候,我明白,当年那幼小、表达能力有限的你,究竟有多么地难过。

你的痛,没有得到理解和接纳;你的伤口,没有得到照顾和治疗;你的哀伤,没人懂;你的失落,没人安慰。

没关系,这一些,今天,我已经懂了。

有我在,你别怕。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I'm here. I'm here. I’m here.

我会一直都在这里,陪伴着你,直到你感觉到放心、安全为止。

谢谢你,引导我,看到了你内心最深的伤痛;谢谢你,带领我,回到了生命最初,最宽容、最无私、最纯洁的那份大爱。

你很勇敢,你真的很勇敢。

谢谢你,我永远爱你。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所以爱自己,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告诉自己:“即使我不完美,我仍然爱我自己。”


图片摘自:http://www.tag-pictures.com/its-ok-not-to-be-perfect/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Sunday, 15 July 2012

在宽恕中找回爱

前几天,在涂鸦墙上分享了一帖关于共同依赖症(Co-dependency)的链接,获得了不俗的反应。

有位朋友看到链接后问我:“该如何处理?”我建议她去找辅导员或治疗师。

我想,那是非常中肯的建议。

当然,我也知道,治疗并不会如我想像中那么容易,因为对药物、酒精、食物、性、赌博、工作,甚至是人际关系的上瘾,会让共同依赖症患者,反反复复地在戒除上瘾与回到上瘾的疗愈过程中,在原先就对自我评价低的根基上,加深自己的罪恶和内疚感。

当然,我也知道,上瘾,只是共同依赖症患者用来逃避自己内心空虚和无力感的一个工具。上瘾,是一个共同依赖症的一个症状,戒除上瘾,是治疗中的一个过程,但却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

因为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让他,可以无条件地去接纳自己所有的部分,包括过去曾经经历过的生命创伤和对生命的无力感。

共同依赖症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对我很重要,对我的朋友,对我不认识的你和他,也一样的重要,因为

“你、我、他,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爱里面。

我身体上的痛苦,是别人身体上的痛苦;别人身体上的痛苦,也是我身体上的痛苦。

我心理上的痛苦,是别人心理上的痛苦;别人心理上的痛苦,也是我心理上的痛苦。

我灵性上的痛苦,是别人灵性上的痛苦;别人灵性上的痛苦,也是我灵性上的痛苦。

所以治疗别人,也等于是在治疗自己;自我疗愈,也等于是在疗愈别人。”

回到原点——《在宽恕中找回爱》这个主题,我想说的是,这几年“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的生活,让我一点一滴地,一步一脚印地,慢慢地沉淀、再成长。

流浪在外,心无所托的生活,已经让我渐渐遗忘了,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我不敢回过头去看,也不敢再重新踏入那已经是四分五裂的原生家庭,因为今天的我,很清楚地看到,那是一个,有“共同依赖症的家庭”。

我必须对自己狠下心肠,才能让自己从“共同依赖症”中,全身而退。

所以有很多年,我已经忘了,家,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但就像张艾嘉的那首歌《爱的代价》里面唱的: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也像鲑鱼那样,不管离家多远,不管多么艰辛冒险;始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落地归根、开枝散叶。

所以我总是觉得,兜兜转转,上天安排了我住在这个地方,安排了我在这个地方工作,是有它的原因的。

它让我有机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从内到外,从出生,到成长,从内在冰山,到生存姿态。

更重要的是,上天安排了一个role model,让我可以具体的,确确实实地,从他身上,学习到怎样做自己的一个good enough parents,怎样温和又坚持。

这对我人格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在墙壁上看到的那些美丽的纸折花蝴蝶,唤起了我对家的美好记忆和感觉。


过去那些对家的破碎感觉,一点一滴地,像水蒸气那样,渐渐地消失了。

家,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家,就是一种在拥有爱的同时,拥有自由、拥有归属感的感觉。”


而宽恕自己、宽恕别人、宽恕生命,就是那一条,让自己回到家的道路。

因为宽恕,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中跳脱出来;让我们,重新得到爱,得到生命的自由,和拥有归属感。

宽恕,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最难宽恕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而当我们愿意放下伤痛,对自己,对别人,对生命,虔诚地说:

“我原谅你,对我造成的伤害;不管那是有心的,或无意的。”

的时候,我们赋予了自己,一个神圣的力量,从生命的创伤中,获得复原和成长的能力。

我们也许,再也不需要依赖对药物、酒精、食物、性、赌博、工作,或人际关系的上瘾,来逃避自己不敢去面对生命创伤的无力感。

因为在宽恕中,我们找回了爱,找回了完整的自己,找回了喜悦的生命。

祝福你,也祝福自己!

图片摄于:Greenlane, Penang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