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庭治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家庭治疗.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6

《亲密关系》



有朋友问起我:什么是连结?

我回答他:这个问题,我需要认真思考。

但此时此刻的我,深刻地了解到,这并不是一个,单靠思考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透过自身生命历程的回溯,才能找到根源的问题。

首先,当一个人会问自己:什么是连结?的时候,那或许也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在我过去的生命历程当中,我并没有和别人,有过“亲密和深刻的情感连结”

而当一个人,会问别人:“什么是连结?”的时候,那或许也代表着,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有一份“渴望”和“不安”存在的。

那份不安,似乎隐隐约约地在告诉我:我是孤独的我是没有人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

反过来,就是我很渴望,可以跟别人,建立一份持续、稳定、亲密和安全的关系”

然而可能由于过去生命历程当中的一些“心理创伤”或是“童年阴影”让我无法和别人,建立一份“持续、稳定、亲密和安全的关系所以在内心深处,我是既渴望得到爱,却又极度害怕受伤害

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心理,让我跟我自己的关系常常处在一种失序、混乱、撕裂与拉扯的状态当中;就更别提,与他人建立一份“持续、稳定、亲密和安全的关系

所以回到问题的根源,当一个人会问自己或是别人:什么是连结?”的时候;首先,他必须要有能力,去观照自己:

此时此刻的我,和我自己的关系,究竟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之中?

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是持续、稳定、亲密和安全的吗?

如果不是,那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我自己,跟我自己的关系,可以更靠近一点

毕竟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是“我和我之间”的关系。

而唯有当我先处理好,我和我之间的关系,我才有能力,去和他人,建立“情感上亲密与深刻的连结”;否则,自我纠结的矛盾心理,会时不时跑出来,破坏“我和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文:Bryan Goh


Thursday, 10 July 2014

≪爱,是自我疼惜≫

出门的时候,在后山看见了这一幅很美丽的画面:

一只母狗走在前面,后面跟着8只小狗,排成一线。

拿起手机想要拍下来时,母狗,已经独自爬到了山丘上面,留下几只爬不上去的小狗,零零散散地、失落地在地上,四处游走。

“母狗为何要独自攀爬上山丘?”

我不懂。

“或许,她是为了寻找食物;或许,她暂时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

我猜想。

这“母子分离”的画面,不禁让我联想到“原生家庭里的亲子伤害”,也许是有心的,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我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做了太多“假设性的臆测”和“猜想”。

就如同被母狗“抛弃”的那8只小狗,可能会猜想:“妈妈去寻找食物了”、“妈妈暂时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或“妈妈拋弃我,不要我了”...

“原生家庭里的亲子伤害 ,要如何才能疗愈、宽恕呢?”

我想,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学习「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重新去思考」:

“这件事情发生了,它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这个经验当中,我学到了些什么?”

“我有哪一些珍贵的内在资源?”

“我看见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

“我愿意无条件地接纳过去自己的有限性、不夠好;同时,我也愿意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重新为自己现在的生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当我们愿意付出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去疼惜自己、爱惜自己;当我们内在对自己有足够、持续且稳定的爱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特地去宽恕自己或别人,因为宽恕,会随着自爱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发生。

因为宽恕,就是爱。

而成熟的爱,是自我疼惜,自我陪伴,自我照顾。

Sunday, 3 November 2013

适婚年龄


什么时候,才是最佳适婚年龄?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上一代的人,10多岁就结婚了;同辈的,平均在20多岁结婚;现代人,3040多岁才结婚的,其实也不少。

可见,所谓的适婚年龄,是会随着时代和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要衡量一个人,是否已经适合步入婚姻,可从生理、心理和经济这三大因素来做评估:

1) 生理:发育成熟、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自我约束,愿意自我负责。

2) 心理:有成熟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可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愿意承担家庭角
色。

3) 经济:有稳定的事业和经济收入,可以做好理财规划,愿意承担家庭开销。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步入婚姻的理想条件;现实中,还是有不少情侣,是因为感觉对了谈恋爱很久了 年龄不小了或是意外怀孕等因素,而选择步入婚姻。

人们常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

如果从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来看,也不无道理。

罗伯特。斯坦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为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 “ ” 引述自百度百科)

热恋中的情侣,因为受到爱情荷尔蒙的影响作用,所以是处在激情亲密较多、承诺较少的阶段;相处时间久了,就会想要从激情亲密,步入到重视承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婚姻的阶段。

传统的婚姻观念影响之下,许多人在无意识之中会默认:

婚姻,是爱情理所当然的结果。

但现实是:婚姻和爱情,是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能够谈得好一场恋爱的,未必也能够处理好一段婚姻关系。

在婚姻里面,除了必须共同承担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开销以外,还必须能够持续刻意地经营友谊有效地处理差异和冲突发展健全的真我( “ ” 引述自《亲密之旅》,黄维仁博士)

简单来说:

如果爱情是学习欣赏彼此的不同点,那么婚姻就是学习接纳彼此的差异性。

夫妻之间,由于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机会,相对来说,也比朋友、恋人,来得更多。

俩人,若无法将心比心,去接纳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不完美,婚姻可以持续幸福下去的可能性,并不高。

若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的例子,比比皆是。

老一辈的人常说:床头打架,床尾和;但现代人的观念则是:

合则聚,不合则离。工作,不适合就换;婚姻,不适合就离。

这样的一个新新人类观念,不但没有造就比上一代更幸福的婚姻,反而制造了比上一代更多的破碎家庭

所以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才是最佳适婚年龄?

我想我会反问你:你「原生家庭」的未了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都完成了吗?

——你可以还没有完成,但你不能没有觉察(Awareness)它的存在,以及它对你现有婚姻的影响。

就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帝芬。柯维博士(Stephen R. Covey) 所言: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观念对了,方向才会正确。

你若是在生理、心理和经济上,和另一半都做足了最好的准备,那么恭喜你,从现在开始的任何时刻,都是你们的最佳适婚年龄

缺的,就只是一个黄道吉日而已。 

Tuesday, 27 November 2012

无条件的接纳

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权威、固执、脾气暴躁、滥赌和经常不在家」的大「男人」;「母亲」呢,则是一位「善良、节俭、忍耐、退缩和顾家」的传统「女人」。

常年累月,剑拔弩张、争执不停的夫妻关系,让童年时期,「内向又敏感」的我,「孤独、叛逆、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跟「孝顺」的大哥、「「聪明」的二哥、「活泼」的小妹和「可爱」小弟比起来,童年的我,自觉「黯然失色」。

所以在「家」里面,「沉默」和「讨好」,成为了我,避开父母之间激烈的争吵,和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模式」。

「原生家庭」的影响,使我在人际关系上,一直都缺乏「安全感」,无法坦然地,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也让我度过了一段漫长、孤独、愤世嫉俗的少年期。

步入青年期的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

在「人生的低潮期」,曾经「钻牛角尖」,也想过「自寻短见」。

「可是冥冥中,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冥冥中,它安排了我,成为了一名义工,成为了一位「助人者」。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经历了生命当中,一段漫长的「自我探索」之旅,不断地去「发现自己」活着的「价值」,重新「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便是到了今天,这一项「伟大的生命工程」,依旧持续不断地在进行着。

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的学习环境当中,我一度以为,他人的「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是「理所当然」的。我也一度以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支持、同理和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人,我人生当中所有的紧张、焦虑和恐惧,都可以一一消除。

「可是冥冥中,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冥冥中,它安排了我,一场又一场美丽的「邂逅」,和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分离」。

「所有的关系,就像一面照妖镜」,让我清楚地看到,「我究竟在害怕的是什么?」「我需要学习的又是什么?」

是的,我既害怕「亲密」,又害怕「分离」;而我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亲密关系」当中,有效地「沟通」,接纳「差异」和解决「冲突」。

这一些,我都看到了,也学到了。

我「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会伤心、会难过、也会犯错。我接纳这一切,是生命迈向「成长」的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我「无条件的接纳」「现在趋向成熟的自己」,也「无条件的接纳」「过去因无知而犯错」的自己。

我,愿意给我自己的生命,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无条件的接纳」我自己。
 

 

Wednesday, 26 September 2012

做自己的 "Good Enough Parent”

 
那一年,我问我的老师,要怎样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老师只是简短地回应了我一句:“做自己的Good Enough Parent”。

我当然知道,所谓的“Good Enough Parent”,就是要“温和而坚持”。

可是,具体的做法是什么,我完全不懂。

但事隔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个陌生的小孩跟我借手机来玩游戏,直到我想离开了,他也不意愿要归还我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在“自律和爱”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就是所谓的“温和而坚持”。

家里面有孩子的父母也许应该都知道,当一个小孩玩得太疯的时候,身为大人的我们,都会加以严格地管教,对他们发出一些限制活动的命令。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惩罚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我们对他们的管教,以他们的理解程度而言,却比较像是一种“惩罚”,或是“父母不爱我”的表现。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子;但也许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在里面,其实也住了一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正等待着我们,给予他,像我们给予我们孩子那样的“关怀、陪伴与无条件的接纳”。

那也许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或遗弃,也许是因为需要的心理营养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

问题是,如果我们因为童年时期的匮乏,而对自己内在这个“需索无度”的内在小孩予取予求的话,迟早有一天,我们是会精疲力竭的。

所以如何在“自律和爱”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就是考验我们能否做一个“Good Enough Parent”的关键之处。

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以爱心去滋润这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以温和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立场。”

感谢老天,我何其有幸,能够在今天的这个陌生小孩的身上,学会做自己内在小孩的“Good Enough Parent”。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Tuesday, 5 June 2012

“完美主义者”

你是一个,无法允许自己犯错的“完美主义者”吗?


如果是的话,可否请你暂时停下脚步,检视一下:

在你内心里面,是否有一个,总是在害怕:

“如果我不完美,就不会有人爱我的内在小孩呢?”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

Saturday, 12 May 2012

A House Is Not A Home

婚姻与[ ]庭,是我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课题。

如果你问我:“这一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想有个[ ] 。”

这个[ ],不是用钢骨水泥建立起来的那个[ ],而是一个可以让心灵自在成长的一个[ ]

为什么我会渴望拥有这样的一个[ ]呢?

说来话长

记得多年前,在[ 创世纪 ] 这部香港连续剧里,地产大亨叶孝礼(秦沛饰),对为报仇而不择手段的张自力(古天乐饰),说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话:

A House Is Not A Home

至今,这番话依然深刻地嵌在我脑海里。

无独有偶,毕业至今做得最长久的一份工作,是跟[ ]有关的;而在工余进修的文凭课程——“萨提尔[ ]庭治疗”,也是跟[ ]息息相关的。以至于后来去上《亲密之旅》,也深深地被“第二[ ]庭”的概念所吸引。

过去,我跟自己的“原生[ ]庭”,有一种爱恨纠缠的心结。近几年搬出来独立以后,才渐渐体会到,[ ] 对一个人的生命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随着时间的转移,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我渐渐解开了[ ],压抑在自己心上的枷锁。

可以说,我人生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我对[ ]的深层渴望。

如今,成立的这个专页和部落格,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把[ ]的理念,推广出去。

因此,我希望[ Soul Inspiration Centre ]这个[ ],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平安、和谐与快乐。

我希望[ 大家 ],也会喜欢这个[ ],共同努力守护这个[ ]

——把觉察,带入爱的关系;

——以行动,实践生命蓝图;

——用服务,成就彼此生命。

感恩[ 大家 ],谢谢[ 大家 ] ~



* 本页文字,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注明原处。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