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November 2013

适婚年龄


什么时候,才是最佳适婚年龄?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上一代的人,10多岁就结婚了;同辈的,平均在20多岁结婚;现代人,3040多岁才结婚的,其实也不少。

可见,所谓的适婚年龄,是会随着时代和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要衡量一个人,是否已经适合步入婚姻,可从生理、心理和经济这三大因素来做评估:

1) 生理:发育成熟、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自我约束,愿意自我负责。

2) 心理:有成熟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可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愿意承担家庭角
色。

3) 经济:有稳定的事业和经济收入,可以做好理财规划,愿意承担家庭开销。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步入婚姻的理想条件;现实中,还是有不少情侣,是因为感觉对了谈恋爱很久了 年龄不小了或是意外怀孕等因素,而选择步入婚姻。

人们常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

如果从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来看,也不无道理。

罗伯特。斯坦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为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 “ ” 引述自百度百科)

热恋中的情侣,因为受到爱情荷尔蒙的影响作用,所以是处在激情亲密较多、承诺较少的阶段;相处时间久了,就会想要从激情亲密,步入到重视承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婚姻的阶段。

传统的婚姻观念影响之下,许多人在无意识之中会默认:

婚姻,是爱情理所当然的结果。

但现实是:婚姻和爱情,是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能够谈得好一场恋爱的,未必也能够处理好一段婚姻关系。

在婚姻里面,除了必须共同承担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开销以外,还必须能够持续刻意地经营友谊有效地处理差异和冲突发展健全的真我( “ ” 引述自《亲密之旅》,黄维仁博士)

简单来说:

如果爱情是学习欣赏彼此的不同点,那么婚姻就是学习接纳彼此的差异性。

夫妻之间,由于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机会,相对来说,也比朋友、恋人,来得更多。

俩人,若无法将心比心,去接纳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不完美,婚姻可以持续幸福下去的可能性,并不高。

若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的例子,比比皆是。

老一辈的人常说:床头打架,床尾和;但现代人的观念则是:

合则聚,不合则离。工作,不适合就换;婚姻,不适合就离。

这样的一个新新人类观念,不但没有造就比上一代更幸福的婚姻,反而制造了比上一代更多的破碎家庭

所以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才是最佳适婚年龄?

我想我会反问你:你「原生家庭」的未了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都完成了吗?

——你可以还没有完成,但你不能没有觉察(Awareness)它的存在,以及它对你现有婚姻的影响。

就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帝芬。柯维博士(Stephen R. Covey) 所言: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观念对了,方向才会正确。

你若是在生理、心理和经济上,和另一半都做足了最好的准备,那么恭喜你,从现在开始的任何时刻,都是你们的最佳适婚年龄

缺的,就只是一个黄道吉日而已。 

Sunday, 20 October 201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曾经因为“遗传性的暴牙”,而觉得很自卑...

后来发现“暴牙”的“功能”,其实是“伶牙俐齿”,才渐渐放下了内心的自卑感。

当一个人,对自己或别人,有很多“期待”时,往往你看到的,都不会是 “真实的自己或别人”,而是你期待中 “理想的别人或自己”。

这是一种 “危险的心理投射”。

你若期待自己是“美丽的” “聪明的”,而现实中的你,是长得“一脸普通”,或 IQ有限”,“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的社会,对于一个儿童,甚至一个成年人,有太多的“this  & thatExpectation”。

你若细心地去“追溯”自己对自己或他人的这些Expectation,是从何而来时,你会发现:
很多时候,它是我们过去的“原生家庭”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我们的。

若你再继续“追溯”下去,你会发现:

这些影响我们“生命价值观”的原生家庭或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其实是由整个“社会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演变而来的。

诸如我“必须”长得漂亮,才会有人爱;或我“必须”很聪明,才会受人重视

这一些,“我必须这样”或“我必须那样”的“选择”,其实“我根本没得选择”。

于是,很多人的“内在”,即使长大成人了,依然有很多的“焦虑不安”,害怕哪一天,自己“外强中干”的“假面具“会被人拆穿,一辈子,都活在“我得不到爱”或“我不被重视”的恐惧当中

要打破这样的“生命迷思”,首先,我们要有智慧去认清:

“哪一些现实,是我没有能力改变的?”

“哪一些现实,是我可以做出选择的?”

譬如:我可能长得并不漂亮,可是,我能不能够“添加”自己的“知性美”呢?

或者,我可能在数学方面没有天分,可是,我能不能够尽情去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呢?

其实有好多方面,是人在长大了以后,可以“自我改善”的;可是,我们往往习惯性地,把“焦点”放在哪些我们“不足的地方”,而不是把注意力,专注在我们“擅长的部分”。

我们可能一生,都在自惭形秽,怨天尤人;或埋怨环境,指责别人;却没想到,是自己白白浪费掉了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潜能”。

若我们已经尽了力,现实还是不理想,那么,我们就要学习去接纳: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是没有完美的。”

学习去接受,这一个“不完美的人生;学习去接纳,这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虽然不完美,但我依然学习去爱这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图片摘自网络)

Wednesday, 11 September 2013

与生命和解


我们成年后不断重复的「情感模式」,很多时候是在无意识之中,重复我们幼年时和「重要他人」(一般是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附型态」。


如果幼年时曾经「被伤害」的经历(生理或心理上的虐待或被遗弃)没有被疗愈,我们就会在成人的关系当中,一直不断陷入幼年时的「受伤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希望可以改写过去的惨痛经历,一方面是希望过去在当下可以得到救赎。


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过去」既无法改写,也无法在「当下」得到救赎;但潜意识的渴望,却会不断地「推动」我们「再试一次」——只要再试一次,我就可以改变过去,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为了「修复」过去的「错误」,受了伤的「内在小孩」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改写命运,哪怕现在已经成年的自己,会伤痕累累,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


直到成年的自己,有所觉醒:



“明白过去既没有办法重来,也无法重新改写。


面对过去,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以它「本来的面貌」去接受它。接受它就是如此的不堪,接受它就是存有遗憾,接受它就是有瑕疵、不完美。


唯有当我们愿意无条件地去接受自己过去「生命经历」中的不堪、遗憾、瑕疵和不完美,也愿意跟过去的伤痛「和解与告别」,我们才能无条件地去接受和接纳现在的自己——接受、欣赏自己的美好与独特性,也接受、接纳自己的限制和不完美。”


Sunday, 23 June 2013

Man of Steel


年幼的Clark Kent因异于常人的超感官能力备受困扰,委屈地向母亲哭诉:“The world is too big, mom.

门外的母亲慈祥地告诉他说:“Then make it smaller. ”透过声音,引导他,专注在一个点...

——————————————————————————————————————————————————————

这些年,除了持续去上课、自我成长以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着,做自己的“good enough parents”。

昨晚让我胃绞痛的一通电话,让体质敏感的我,想起了“Man of Steel”里,Clark Kent的母亲,安慰和帮助他训练感官的这个情节;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内在小孩」一直长不大的原因,除了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以外,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他就一直不断地在吸收周围环境的「负面情绪能量」。

这个在潜意识里面运作已久的「行为模式」,今天,我是第一次,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无怪乎,从小到大,我会刻意地去避开父母激烈冲突的情境;而矛盾地,又会不断地去吸收他们激烈争吵后的负面情绪能量。

我想,已经成年后的我,能够为自己遍体鳞伤的「内在小孩」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停止无意识地去吸收别人负面的情绪能量。

要做到这一点,我得学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心理界限」,把别人的情绪,归还给别人,把自己的情绪,归还给自己。
谢谢你,“Man of Steel”,让我上了宝贵的一堂课。


Saturday, 8 June 2013

After Earth

心血来潮,和同事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继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之后,Will Smith和他儿子Jayden Smith在大荧幕上的再度携手合作。
深深地被这俩父子在戏里面默契十足的精湛演技所感动。一个眼神、一句对白、一个动作,就自然地表达出了一位严肃的父亲,对儿子「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关切之情;和一位进入「叛逆期」的儿子,渴望获得父亲认同和肯定的赤子之心。

我相信,荧幕下的这对父子俩的亲子关系,应该也和戏里面所呈现出来的,相去不远;否则,他们无法呈现出荧幕上天衣无缝的默契。 

若你曾经学过「家庭治疗」,对于「原生家庭」有一些了解,或是对于灵性成长深感兴趣,我会建议,请不要只是带着纯粹去看一部科幻动作片」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

我会建议,你把你曾经学过的「家庭治疗理论」,或你所知道的灵性智慧,也一并地带进电影院,去「觉察」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生意境」。敞开你的心胸,用你的「觉知能力」、用你的「Self」、用你的「生命力」,去跟电影中的RaigeKitai联结,看一看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你「内在的冰山」有什么样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他们怎样和自己「联结」?彼此,又是如何「互动」呢?


用「心」去感受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体验性经验」;用「心」去感受这部电影,带给你的「积极导向」。

祝福你:「快乐学习、勇敢成长!」

Tuesday, 7 May 2013

父母与教师性教育成长工作坊


日期:2013年06月29日(星期六)~ 06月30日(星期日)
时间:早上9点至下午6点
地点:Women’s Centre for Change (WCC) 241, Jalan Burma, 10350 Penang
主办:心灵重整工作室
协办:台湾性学会(马来西亚分会)

讲师简介:

吴启铭

学历
台湾性学会认证合格性教育教师
、性咨询师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学士
目前为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境外硕士研究生

经历
台湾性学会(马来西亚分会)理事长
新纪元学院辅导与谘商心理学系咨询委员、兼任讲师
爱FM“爱要性福”节目嘉宾
《I feel》时尚杂志、南洋商报《性爱临床》副刊、《孩子》亲子杂志性教育专栏作者
曾为《中国报》、《东方日报》性教育专栏作者

活动宗旨:
推广性教育课程。
提升师长的性教育知能,促进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课程目标:
提升师长对性教育重视的意识,并促使师长在生活中落实性教育。
修正师长对的性观念,并正确传达性知识。
促使师长以健康和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和谈论性议题。
教育师长以妥当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性问题。

研习方式:
讲授式课程、小组讨论、实务演练。

开放对象:
父母、小学与中学教师、社工、辅导员、义工、社会教育工作者、对此课题有兴趣之社会人士。

开放名额: 
至少25人开班。若报名人数不达标而取消将全额退款。

研习时数: 
16小时(缺席达2小时不获颁发出席证书)

课程架构:
父母不得不知的性生理知识
- 身体变化历程、月经、卫生棉教育、梦遗、自慰、射精等
父母必然担心的性心理发展
- 约会、恋爱、
性行为、性骚扰、性取向、性别意识
让父母束手无策的性问题
- 喜欢裸体或自摸、撞见父母行房、接触色情、青少女怀孕
让父母冲突和挣扎的问题
- 亲子共浴、父母可否在孩子面前表现亲密行为、该不该教避孕?

报名费用:
RM300(含讲义、证书、茶点、素食午餐)
优惠价(择一):
(一) RM230
(团体价,同一学校/非盈利组织四人或以上报名者)
(二) RM250
(供6月3日之前完成报名与缴费者)
(三) RM500
(供父母一起报名者,报名截止前有效)

报名方式:
请填妥网上报名表格,连同银行汇款证明副本(清楚写明中英文姓名,注明“性教育成长工作坊报名费”),Email至:
银 行:Public Bank 3173-0677-26
户 名:Soul Inspiration Centre 
电 邮:soulinspirationcentre@gmail.com 
面子书 :www.facebook.com/soulinspirationcentre
活动咨询:吴先生012-728 3991

截止日期: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6月17日之前取消报名者,将被征收RM 50手续费,其余款项将以汇款方式退回。
6月17日之后取消报名者,恕不退还报名费,唯接受由他人取代名额。

报到通知:
为支持环保减少纸张作业,报到通知将在6月19日至25日之间以Email方式寄到各位报名者的电子信箱。敬请各位报名者以正楷写明Email地址以能成功寄达。